首頁 > 探索教育 >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 PART-1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 PART-1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

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 謝智謀博士
一、 前言

近幾年來,國內引進美國 Project Adventure及 High Five5公司之活動,應用於學校教學、社團活動、營隊及公司教育訓練,在大家口耳相傳、耳濡目染之下,儼然成為教育的另一種風潮。但是因為每位引導者對 活動的認知及所接受的訓練之不同,造成學習成效差異懸殊;有的將他當為一種大地遊戲或團康活動,有的將之當童軍訓練,甚至有的只是當成一種活動串場的遊 戲。好一點則是將之視為一種教育活動,但因缺乏引導者訓練,使活動中有意義之經驗成為一種情感經驗或是一種回憶,頗為可惜。再好一點的是,引導者的能將活 動之具體經驗,透過反思內省及團體分享,產生新概念與新學習,然而卻無法將此學習做一種遷移及轉化,產生學習的一種限制。筆者十二年前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 主修體驗與戶外教育,並在該校Bradford Woods 戶外教育中心擔任營隊督導,五年前返國後以體驗學習之教育方法應用於大學、研究所課程及戶外營隊活動,經過質與量研究評估,結果發現學生學習成效顯著進 步,有異於傳統講授式,以老師為主導之教學。深知體驗學習是未來台灣教育的另一種方法,而且也是培養具社會責任、現代公民及健康生活的一種重要教育方式, 筆者提出個人之見解及經驗,以釐清一些體驗學習之觀念。

二、 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體驗學習 係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AEE,1995)。拉丁文“experientia”之詞意是“經歷(to go through)”,是我們所謂體驗(experience)一詞的來源,而根據在中古英文及法文的由來則是表“實驗(experiment)”之意,以 現代的語言表達就是“體驗一項實驗”,由此我們與環境的接觸都稱為一項實驗,因為我們始終無法肯定地知道或精確地預測我們採取的行動會得到什麼結果。我們 想要從“實驗”中獲得什麼,端視我們對實驗因子的瞭解多寡而定。依據Sarason(1984)所述,“你不是靠做中學…而是以思考—行動—思考—行動的 模式學習…而關於「做」這件事,例如體驗,有時候不涉及頭腦活動。”內省可以用來分析我們的實驗與生活,找出兩者的連結模式。根據Caine and Caine (1991)指出,我們長期忽視了“從體驗中學習(learn from experience)”所包含之豐富意義;反思內省才是開啟其中蘊藏意義的最佳途徑(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
藉由體驗學習之方法提供有 目的性之主動學習機會,透過真實之情境,經由個人及團隊互動學習來增強個人成長與組織之互動運作及應變能力。主動學習係指學習者身、心、靈的全人參與具有 智力、情感、社交、身體及靈性的探索及挑戰活動。而另一部份需由活動參與中之反思內省及分享;就學習理論,20%的學習是從聽而來,50%是從眼見而 來,80%是從親自參與而來。因此反思內省在體驗學習中誠為重要之關鍵。透過內省與分享,並經由經驗之轉化,使得學習效果增加與持續。
綜合以上所 言,體驗學習就學習模式的定義是,開始於體驗、之後內省、討論、分析、及體驗評估。此前提是由於我們很難從體驗來學習,除非處理我們的體驗,從中擷取符合 自己方向、目標、理想、志向和期望的意義,藉此過程,新觀點、新發現和新認識在這過程中也因而產生。過程中之反思及分享,許多思考片段得以拼裝組合,而體 驗所形成之意義會與其它相關經驗作連結。然後,透過思考、覺察、歸類、分析、搜尋經驗的過程,再被概念化、同化、整合成個人處世之建構系統。
就此 定義,杜威所言之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便須修正為透過參與實踐中之反思及分享來學習 (Learning from reflection on doing),而Kraft & Sakofs (1985)認為體驗學習的過程必須包含下列要素:
1.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2. 學習活動中個人動機需予以激發,以表現主動學習、參與和責任感。
3. 學習活動以自然的結果方式呈現給學習者,所以是真實有意義的。
4. 學習者的反思內省(Reflection)是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
5. 情緒變化與學員及其隸屬群體之目前及未來皆有關聯。
因此體驗學習便不再以教師為教學中心,學生才是教學之主體。教師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扮演所謂助產士 (Midwife)的角色,透過教師引導之過程,使學生透過反思內省及批判,習得新的知識及概念,並內化於自我中。

三、體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體驗學習圈是將體驗學習理論的實際應用,所以了解體驗學習圈對活動的規劃或是活動體驗的引導是有助益的。
雖然經驗學習的理念來自於杜威,但體驗學習圈卻因為研究學者和研究方向的不同,而有非常多種,但是最具代表性,也最被普遍應用的是Kolb(1984)的四階段學習圈,是由體驗、反應、歸納及應用與實施再回到體驗組成的體驗學習圈模式(圖1):
(一)體驗階段(Experiencing)
體驗學習是以活動(activity)來促進參與者利用自身的能力、團隊的分工合作、人際溝通、領導與被領導、面對挑戰或壓力的問題解決等歷程,有邏輯性且有方法的循序漸進達到活動的設定目標,並學習到有價值的樂趣。
(二)反思內省階段(Reflecting)
參 與者比較過去的活動和經驗,並與團隊討論達成目標的方法,確認團隊的分工細節,活動時間的考量,以發展出突破規則的限制與創新的想法。所以,參與者在活動 體驗的過程中,可以藉由省思與檢視問題產生的核心所在,對活動的感覺、所看、所聞、所聽,並尋求連結過去經驗來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三)歸納階段(Generalizing)
將思考的想法與經驗作歸納與連結,形成概念以作為解決問題的最佳應用,是此階段的重點。藉由歸納可以得知,面對新的環境,歸納吸收個人或他人的經驗,有助於個人或團隊迅速地對新的情境與挑戰建立適應及作出反應。
(四)應用階段(Applying)
體驗學習的成效,即是個人能夠應用參與活動的經驗,把所學習到的知能去推理到外在世界;這個階段著重在將這些活動經驗應用到正確的情境,並將體驗學習的經驗,實際施行或作有意義的應用到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


這 四個階段是連續的,且隨時有可能發生,也就是任何一個經驗產生不但是連續的,它也會影響未來的某一個經驗。每個階段並不也只有單一的方向,因為環境、學習 者之間、教師或引領者、設施及裝備彼此之間不斷的互動,並產生連續性之交互作用,因此如何在這多變的學習環境中,使用合適活動設計,運用合宜的內省及分享 方式,便成為體驗教學成效之重要之因素。

本期青年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