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探索教育 >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 PART-2

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 PART-2

四、體驗學習活動設計原則
根據Kimball(1980)的研究,整理出五個體驗學習活動的重要設計原則:
(1)優壓力
具挑戰性 的活動,會產生個人的成長,因為這些挑戰會製造壓力和興奮,並進而激勵學生們的創新力和團體合作。在優壓力的團體情境下讓人能互相扶持與幫助,並置身於覺 知性的危險情境或挑戰中,個人不僅會因他人的行為工作而互相依賴,也是為了情感上的互相支持。多位研究者指出,當團體面對較大程度的壓力時,就更能增加團 體成員間的社會連結 (Sale,1992)。
(2)行動
傳統的教育認為態度的改變先於行動的改變,且會引導行動的改變;相反的,體驗學 習活動則假定態度的改變乃隨著行為的改變而發生,因此,體驗學習活動是一種「行動導向」,促使個人透過實際的體驗來面對自我設定的「不能」。而也就是基於 此種重視行動的主張,才會引起學生學習的注意,進而成為一種教育方法(Kimball,1980)。對於那些不適於傳統的、以演講為導向教育方式的人而 言,此種體驗活動方式可能更有效(Moote & Wodarski,1997)。
(3)新奇的環境
藉由新奇的環境,使個人脫離了舊有環境中的安全感。使人身處在新奇的戶外或室內環境中,能使他們從以前習慣的權威式制度規定中脫離出來,而有所改變。
(4)合作的團隊
合 作的團隊體驗是為了在活動情境中求有效進行,合作和有效的團體運作的重要性乃非常清晰地被突顯出來,亦即團體需要真實地依靠大家的努力,因此能發覺個人在 整體團隊中角色扮演的重要性,而首次真實地感受個人是團體中的一份子。Kimball(1980)也指出,唯有團體的凝聚力,才能創造出有助於真實分享感 覺的氣氛。個人可能第一次發現他們在思想上的恐懼和挫折並非是孤獨的,團體課程中的各種活動促使他們彼此分享感覺和想法,並以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化解衝突。
(5)不可避免的成功
成 功是建立在成功之上的。Kimball(1980)指出在一些輔導性及治療性團體中,人們會拒絕成功,因為成功和他們的自我意像是不符合的,他們覺得成功 不屬於他們。而藉由戶外教育活動的好處是:『成功是具體真實的,且不可避免的,是可被認出來的』;因此,參與者很難去拒絕他們的成功,所以,學生便會開始 了改變自我認知的歷程。

五、影響體驗學習之關鍵因素
從過去文獻中發現影響體驗學習成果的要素整理歸納為六項:
(一)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
有 許多的文獻都已經指出不熟悉的環境對參與者參加活動的經驗上有一定的影響(Kimball & Bacon,1993; Nadler,1993)。Walsh & Golins(1976)指出不熟悉的環境能刺激參與者獲得新的觀點;Kimball & Bacon(1993)也支持不熟悉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會促使參與者體驗「不協調」的心境,如焦慮。然而,克服了這種因環境而造成的不協調,參與者可 獲得許多正面的利益,如強化自我概念等(Nadler,1993)。
(二)活動(activity)
活動是影響戶外教育成果的最重要因 素,因為一切成果都源自於參與活動。而其中以下有幾個重要的要素是不可缺的:1. 挑戰、2. 富教育性、3. 可成功的、4. 可自我選擇的。Hopkins & Putnam(1993)指出:好的活動是適合參與者個人需求的活動。此外,因為成功可以增加正向的活動成果,所以不可避免的成功是活動一定的要素 (Nadler, 1993; Walsh & Golins, 1976)。然而失敗也必須被納入考量,如何藉由學習失敗而成功是設計活動必要的,Witman(1995)也指出「從失敗中學習」是參與者所重視的要素 之一。自發性挑戰也會影響活動的成果,參與者藉由選擇參與的程度、適合自己挑戰的難度可以知覺到較有意義的成功(Dyson, 1995)。此外,特定的活動也會有特定的結果,如「信任與同情心活動」、「決策與解決問題活動」等,這些活動的成果都和其活動名稱相符。

(三)處理經驗方法(processing)
處理可以定義為將資訊予以整理的過程,也就是參與者將活動的經驗予以內化(internalization)與意義化的過程。目前共有三個模式:
1.讓山自己說話「Mountains Speak for Themselves」的模式下,參與者必須自行處理經驗,引導員不幫忙引導處理,這是1940年代處理經驗的方法(Priest & Gass, 1997)。
2.戶外冒險學校模式「Outward Bound Plus」模式下,引導員負責領導討論、提供諮詢,以促進經驗處理,這種模式使活動和參與者的生活有了連結,並且鼓勵參與者反應與討論經驗。
3.Bacon(1987) 的隱喻模式(metaphoric model),所以隱喻的方式設計之活動,代表著日常生活中的挑戰,這種模式有著以上兩種模式的優點:直接的體驗、反應、討論。所以這種模式被認為是最有 效的(Bacon,1897; Gass,1993)。以上三種模式歷程各不相同,第一種是讓參與者自行體驗野外環境,而產生行為或內心的改變,第二種是探索活動,第三種是透過引導者採 口語隱喻的方式。而使用的方法不同對活動成果也有影響。

(四)團體(group)
幾個團體的特性會影響活動的成果:團體大小、成 員間相互作用等。Walsh & Golins (1976)認為理想的團體人數是大約7-15位,好處是不會因為太小而沒有差異和衝突,太大而無法產生衝突和改革。而團員間的交互作用對成員的個人成長 有很大的影響(Hopkins & Putnam, 1993)。這種交互作用不但提供成員自我價值的建立,也迫使參與者學習平衡個人需求與團體需求。而成員間相互連結、依靠的關係也會影響活動成 果,Kimball & Bacon(1993)指出團體凝聚力可使成員間有家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滿足了參與者基本的需求,而且會促使參與者重新界定和探索自我的價值。

(五)引導員(facilitator)
許 多研究都針對引導員與活動的關係做探討,希望可以歸納出有效引導員的特色。而引導員除了能影響活動結果的能力外(如技術、組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能 力等),許多潛在個人因素也有偌大的影響力,如引導員個人背景、個性、人際互動關係等。Hendy(1975)指出優秀引導員具有以下人格特質:機靈的、 具有領導力的、體貼的、富想像力的、直率的、有創新力的。而Tomas(1985)發現引導員的自我概念越高,則越能促進參與者自我概念的提升。引導員的 人際互動關係也是影響活動成果的因素之一,尤其是易於被接受的、會鼓勵他人的、不會批評他人的引導員被認為是影響參與者成長的要素之一(Conard & Hedin, 1981; Hattie et al., 1997 )。而Hopkins(1982)的研究指出具競爭性的、對抗性的、不具同情心的引導員會降低參與者自我概念的提升。

(六)參與者(participant)
參 與者的年齡、性別、背景、個人期待等都可能影響活動的成果。根據Hattie et al.(1997)的統合分析研究,成年人比起未成年人,其在活動後的立即影響上有較大的效果,因為成年人大都是自發參與,其動機較高。Conard & Hedin (1981)的研究也指出年長的參與者有較高成長的體驗。Ewert(1989)認為參與者過去的經驗會影響其態度和行為,也會進而影響參與活動的體驗成 果。Hopkins(1982)則認為參與者的期待和活動成果可能有相關,因為高期待會帶來高動機,而高動機則會帶來正面得活動利益。
綜合以上, 體驗學習活動成果的影響因素主要為:較自然的環境、活動的挑戰與條件、經驗處理的方法、團體的影響與互動、引導員的帶領、參與者本身的條件。然而目前皆以 理論推衍的方式呈現,這樣雖然可以推論這些因素對活動成果有一定的影響,但卻沒有辦法實際說明其影響的過程與方式。未來需要有相關的實證研究加以探討。

本期青年期刊